在来澜沧挂职以前,我没有见过朱有勇院士,但经常听工程院的领导和同事满怀敬意地谈起过朱院士在澜沧的扶贫事迹,可以说是如雷贯耳。当时我很好奇,院士是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他到底是怎么把扶贫工作做得这么好的?
我第一次见到朱院士,是2018年11月19日,朱院士和工程院的有关领导一起送我到澜沧赴任,刚下飞机,朱院士就带我去他建设的科技扶贫项目基地调研,我发现在基地劳动的少数民族群众都认识他,朱院士用拉祜话跟他们打招呼,用方言跟他们拉家常,就像一家人一样,一点都没有我想象中可能会有的距离感。这又让我很好奇,朱院士又是怎么做到让人民群众如此喜欢他爱戴他的呢?在一年多的挂职工作中,我慢慢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015年,中央正式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中国工程院积极响应,结对帮扶西南边陲的深度贫困县、云南决战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普洱市澜沧县。
面对贫困人口21.15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1%的艰巨扶贫任务,“院士扶贫”谁来牵头?在中国工程院召开的专题工作会议上,时年60岁的朱有勇院士自告奋勇:“我年轻,我来干!”。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担当奉献的高度政治自觉。
朱院士接受任务后,第一时间奔赴澜沧。“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方去”,他谢绝了县里为他和团队安排的舒适住所,一竿子插到底,坚持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我见过许多院士工作站,不是设在高校、科研院所,就是设在大型企业,却从来没有见过设在小山村里的。充分体现了朱院士,扶真贫,真扶贫的决心。
为了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朱院士来到澜沧后第一件事就是调研。在调研中他发现,蒿枝坝村的村民都是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拉祜族,年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很多群众不会说汉语,文化水平也很低,尤其冬天农闲时,太阳照到哪里,他们就晒太阳晒到哪里,整天无所事事,没人干活!朱院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是典型的素质性贫困。朱院士在调研中发现,澜沧冬天雨水少,也没有霜冻,很适合在“冬闲田”上种植团队研究多年成果--冬季马铃薯。调研中他还注意到,澜沧有大面积的森林,可充分利用松林与三七的相生作用,开发种植高质量的林下有机三七,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调研基础上,朱院士认真研究制定了“精神+产业+技能”破解素质性贫困的科技扶贫方案。他坚信只要把群众发动起来,广泛开展林下三七和冬季马铃薯等科技扶贫项目,群众脱贫致富不难。可当他把项目推广到农户家时,老百姓都不理解不积极也不支持。面对存在的困难,他不仅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的初心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扶贫要扶智,更要先扶志!朱院士亲自带领团队,走村串寨,挨家挨户,对群众进行宣传、动员。
为了打动群众,朱院士用了一个最笨的办法:在村里租了一块地,带着团队人员一起亲自种起了马铃薯。采挖马铃薯的时候,村民们全都来围观,有的老人说,活了七八十岁,都没见过这么大的洋芋!不仅个头大、产量高,价格还好,一亩地就能赚5000多块钱,直接带动一个贫困群众脱贫。从此,群众再也不用做动员,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来找朱院士学习冬季马铃薯种植技术。
随后,朱院士又开始“盘算”起了澜沧广袤的松林,这里很多老百姓家里有松林,但不知道能用松林干什么,朱院士就把他潜心研究十余年、世界首创的林下有机三七技术带到澜沧,无偿传授给当地农户和企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本应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巨额收益,他分文未取。
为帮助群众真正掌握农业技能,朱院士充分发挥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优势,组织院士专家,开办了免费的院士专家技能培训班,先后开设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茶叶、林木、畜禽养殖、电子商务等24个技能班,培训了1500多名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不仅自己脱贫致富,还把技术教给身边群众,带动大家共同致富。他们不仅是致富带头人,也是在朱院士带领下向贫困宣战的战士。
通过四年的努力,如今的澜沧,一块块闲置田变成了脱贫田,一片片生态林变成了致富林,一个个贫困村变成了新农村。在朱院士和团队以及中国工程院200余人次的院士、数百位专家的科技扶贫帮扶下,澜沧县已经探索出一条边疆民族贫困地区依托科技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到今年年末,澜沧将在现有基础上,净脱贫78227人,贫困发生率将从朱院士刚来澜沧时的41.17%降至1.61%,将提前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的目标。
四年来,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朱院士每年在澜沧工作110多天,2017年,昆明到澜沧的航班开通后,他已乘坐航班往返150多次。在澜沧时,他每天6点起床,晚上10点就寝,中间都在工作状态,从来没有休息过。可他,却从没有说过一次累,叫过一声苦。
为了更好的组织动员群众,朱院士换上迷彩服,主动融入拉祜族群众之中,学拉祜话,唱民族歌,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外面来的人,往往都分不清,谁是朱院士,谁是村里的农民,群众都亲切地称呼他“农民院士”。
我来到澜沧一年多了,无论走到哪里,哪里都传颂着他科技扶贫的故事。作为工程院在澜沧挂职的干部,我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在澜沧和朱院士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渐渐明白了,为什么朱院士在工程院影响会那么大?为什么澜沧的老百姓会那么敬重他,爱戴他?因为,一个不忘初心,大爱忘我,永远把农民的幸福当作自己幸福,又为农民创造了真正幸福的人,农民无法不敬重他、无法不感激他、无法不爱戴他。
(澜沧县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刘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