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专题网站!

|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进事迹 > 正文
先进事迹
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朱有勇
发布日期:2020-12-12 作者: 来源:宣传部

朱有勇同志是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代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2019年12月2日,中央宣传部授予朱有勇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他的先进事迹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朱有勇同志忠诚担当,矢志不渝,用奋斗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入党38年来,他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践行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庄严承诺。在他的心目中,党旗所指就是奋斗方向,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帮助边疆民族脱贫致富是他的最大快乐。他认为,个人的前途必须与党的事业、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他始终把维护党的领导和权威作为自己坚定不移的人生信条,他非常庆幸自己能赶上这个伟大的新时代,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始终不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他说:“我很在乎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自从入党那天起,我始终这样对自己说,你已经是这个组织的一员了,你必须珍惜她的荣誉,维护她的尊严,要想把教学科研工作搞上去,出成绩,出效益,就必须身先士卒,起好带头作用,在困难面前要上,在利益面前要让”。多年来,他一心为民,扎实工作,勇于担当,兢兢业业,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以自己的执着和忠诚,把崇高的人生追求镌刻在忠爱的农业科研事业上,诠释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政治底色,一名普通农业专家的责任道义。他以自己几十年不变的追求,瞄准农业科技领域前沿,以卓有成效的技术推广深入推动了农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态度致力于科技扶贫并结出累累硕果,体现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朱有勇同志潜心科教,攻坚克难,实现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他紧盯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创新性开启了不用农药来控制作物病虫害的探索之路。科研之路是寂寞之路、创新之路,他静下心、沉下身,以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痴心执着,在一次又一次重复试验中寻找突破,对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集中攻关,用30多年的时间和精力潜心钻研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研究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系列重大课题。研究成果以“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为题在《自然》杂志封面全文发表,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植保界在这个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构建的水稻品种多样性控制稻瘟病技术体系累计推广应用超过1000万亩,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推广应用超6000万亩,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减少农药使用50%以上,被认为是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成功典范。构建了冬季马铃薯优质高效技术体系,把云南热区冬季生境特点与马铃薯生物学特性相耦合,选育选用了一批适宜低纬度冬季种植的优良品种,通过优质高产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2008年以来累计推广1131.2万亩,促进农民增收200多亿元,为云南边疆民族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搞科研就像剥洋葱一样,剥一片,找到一个谜题,解决一个问题。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云南各地得到广泛推广运用,其林下有机三七种植技术体系中的关键技术和经验还复制到东北林下人参的种植中,在辽宁省本溪市开展了百亩林下人参种植试验示范,有效改善了东北传统伐林栽参的生态和收益状况。



——朱有勇同志扎根边疆,情系三农,把论文写在扶贫攻坚主战场他总是心系群众,始终全身心融入贫困群众中间,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尽心竭力为群众解决农业生产问题。2015年,中国工程院对口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展脱贫攻坚,召集在云南的工程院院士开会决定由谁来牵头这一重任。当时60岁的朱有勇毅然决然地说:“我最年轻,我来干!”接到任务后,他立即带着团队驻扎在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走进田间地头、深山密林开展实地调研。调研过程中,他发现当地地处热带雨林区,温度高、日照长、水资源丰富,人均可利用土地多、种植条件好。当他看到,这个自然资源丰富本不该贫困的地区,因为没有技术、没有产业,当地群众素质型贫困问题突出,良好的自然条件并没有利用起来,心里很难过。为此,他带领团队利用专业特长,科学制定了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展措施,按下澜沧扶贫“快车键”,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在当地建立“科技小院”,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全力以赴带领当地少数民族农民群众依靠农业科技脱贫致富。在全国首创的院士培训班上,1440名农民学到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中药材、冬早蔬菜、畜禽养殖等技能。四年多来,随着科技的注入,曾经搁置的“冬闲田”变成“效益田”,平均亩产3300公斤冬季马铃薯,为每户增加收入2500至7000多元;利用未曾开发利用的退耕还林思茅松林,成功开辟出科学种植有机三七,每公斤的干品价格能卖到数千元以上;昔日人畜共居、污水横流的山村,变成了亮化、绿化和美化的美丽村寨。他带领团队结合贫困地区实际走出了一条崭新而富有实效的精准扶贫之路。目前,这里的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41.17%预计下降2019年底的3%以内,实现了从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到 “云南省科技扶贫示范县”的跨越,为全国科技扶贫做出了有力的示范。



——朱有勇同志立德树人、科教报国,甘做淡泊名利的农民院士他学农爱农,长期与农民和土地打交道,形成了朴实纯粹、甘于奉献、一心为民的农民情怀。作为一名院士,他已到达了科技工作者奋斗的巅峰,完全可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但他毅然远离亲人,来到600多公里之外的边疆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农民群众同吃同同住同劳动,把“家”安在了田间地头。他时常穿着一身粘满泥土的迷彩服带领一帮农民群众在田里耕作,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被少数民族农民群众亲切的称为“农民教授”“农民院士”。他带领团队研究形成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材林下种植核心技术和专利,许多企业纷纷愿意用高价购买专利的所有权,都被拒绝了,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展扶贫工作后,他却无偿把扶贫企业给予的15%技术股全部拿出来作为农民群众的分红。他非常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先后捐赠了400万元设立了云南农业大学“有勇奖学基金会”,激励了更多师生学农爱农、潜心研究、服务三农。2018年6月省科技厅、省科协拟推荐他作为“改革先锋”候选人,2019年省评比表彰工作领导小组拟推荐他作为“国家勋章”候选人,都被他回绝了。他经常告诫学生:“要远离功名浮躁,不要仅仅为发文章而搞科研,而要研究农民所关心的问题。”“我们的科研成果在千家万户农民家里开花结果,比给多高荣誉、拿多少资金,发表什么文章都高兴;作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把成果用到老百姓的土地上去,让老百姓致富,这才是我应该做的事。”


朱有勇同志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农业科学家的初心,人民教师的初心,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情系农村、躬耕农业,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几十年如一日,淡泊名利,拼搏奉献,用满腔热血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为民初心和使命担当,模范践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他的先进事迹,展现了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质,牢记宗旨、忠于使命的责任担当,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恪尽职守、敬业奉献的务实作风,是科学研究的先锋模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是科技扶贫的带头人,是扶贫攻坚中的杰出榜样,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代表。